在全球粮食贸易中,提高进口粮食的检查效率至关重要。近期,一项名为“表层智能查检取样设备”的新技术在秦皇岛港成功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为彻底改变传统的人工取样方式带来了突破性进展。这一设备不仅提升了粮食检验的效率,也为保障植物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据介绍,随着一艘载有5.86万吨巴西大豆的船只停靠,门机开始自动识别并取样。这台设备的运用使得在船舱中取样不再需要人工爬上舷梯,操作安全性和效率大幅度提高。研发团队王海洋表示,以前人工取样不仅繁琐,还存在安全风险隐患,而智能化的查检取样设备则能够实现更为精准和高效的样本采集。
“智能查检系统”的最大亮点在于实现了对进口散粮的检疫环节做全面升级。该系统不但可以24小时连续取样,还能对取样后的样品进行自动化筛分,极大地减轻了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负担。王海洋提到,过去需要数名工作人员在实验室里泪眼婆娑地挑选出杂草籽和病斑粒的繁杂工作,现在得益于数据化和智能化的手段,相关工作变得更加高效与清晰。
新设备引进后,平均每艘船的靠泊时间缩短了12小时,节省了约7万元的港口费用。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仅缓解了传统检疫流程中的效率瓶颈,也为降低港口经营成本做出了贡献。在未来,随着设备的推广,预计将会给粮食进口市场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与此同时,王海洋及其团队正在建立一个全面的有害生物数据库,记录不同粮种的特征粒数据和潜在害虫图片,预计将覆盖260种生物形态,为接下来的检疫工作提供更全面的参考。这一系统将为未来可能出现的植物疫情的监控和防控工作筑起更为严密的安全网。
此外,依托这一智能查检系统,秦皇岛市的进口粮食量也在逐年攀升。2024年前11个月,秦皇岛港已经进口236万吨粮食,预计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超过400万吨。智能技术的投入使用,正是推动地域经济和粮食安全战略相结合的重要举措。
虽然智能查检技术的引入提升了操作效率,但行业内外也需保持警惕,确保技术安全管理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未来更需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支持下,一直在优化检验检疫流程,确保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
总之,“表层智能查检取样设备”代表了粮食检查领域的最新前沿技术,其应用不仅提高了通关效率,降低了人工风险,也为促进粮食安全、确保植物健康提供了重要保障。在未来的日子里,期待这种智能化的管理模式能够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推动整体行业的转型升级。
解放周末!用AI写周报又被老板夸了!点击这里,一键生成周报总结,无脑直接抄 → →